新闻动态
医学人文丨用人文关怀,点亮生命之光
本篇作者
ICU 张珊
张珊,北京老年医院ICU护师。
在北京老年医院ICU的病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洁白的床单上,映照着一位36岁女性患者坚定而又脆弱的面庞。她叫晓萱(化名),本应好好享受人生中最灿烂的年纪,却因肿瘤转移病情急剧恶化,插管上机后转到ICU。经讨论后,医生给予她的方案是行“气管切开”治疗。但她对谈论有关气管切开的事非常排斥,一次次在写字板上写道:“切开?我是不是快不行了?算了,我不想折腾了。”那段时间,她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恐惧。
一天在查房时,主任走到晓萱床旁对她说:“气管切开并不是病情加重的标志,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挽救你的生命。现在你的病情比较复杂,气管插管只能暂时缓解呼吸困难的问题,但长期来看,气管切开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是因为美观问题,现在的医疗技术非常先进,病情稳定后,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对皮肤外观的影响。”
护士长也握住晓萱的手,温柔地说:“晓萱,别怕。我们一直都在你身边。我们的医护团队就像你的家人一样,咱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战胜病魔。”听了她们的话,晓萱心中的恐惧逐渐消散,也不再固执了。她点了点头,写道:“好,我同意气管切开,我相信你们。”
气管切开术后从麻醉中醒来时,晓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写字板上写:“赶快给我镜子,让我看看。”当她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脖子上的气管切开套管时,不安地在写字板上写道:“这个器械横在我的脖颈处,仿佛时刻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我还有很多未实现的计划。”
我被她眼中的慌乱触动,轻轻握住晓萱的手,温柔且坚定地说:“别怕,你要相信我们。”那一夜我陪晓萱聊了很久,当她熟睡时帮她将灯光调暗,当她每次惊醒时,我都会紧握住她的手说:“放心,我一直在你身边。”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花时间陪晓萱聊天,倾听她的故事。她自己时就经常翻看手机,看她与孩子的合影。同样身为母亲,我能够感同身受她对孩子的想念,但她一直表现得非常坚强,从未和孩子聊起自己的病情及难处。于是我和护士长商量,为晓萱制定了探视方案。
当得知孩子能来看她时,晓萱十分激动。那天,我们协助她坐轮椅到阳光走廊与家人见面,晓萱的爱人带来了小礼物,“萱,等你好了,咱们一起做想做的事。”6岁的女儿说:“妈妈,您赶快好起来回家,还得给我梳漂亮的小辫子,送我上学呢。”她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晓萱的头发说:“萱萱,我们等着你回家。”她父亲默默地坐在一旁,紧紧握着晓萱的手,给予她力量。家人的陪伴和鼓励的话语让晓萱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气管切开术后康复对晓萱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为了杜绝并发症,我们细心地为她清理伤口,调整气管套管的位置,做好气道管理,确保呼吸顺畅。在大家的精心照护下,有创呼吸机很快撤掉了,晓萱也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再次战胜了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晓萱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对我们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从尝试着坐起来,到在我们的搀扶下慢慢走动。她的眼神越发变得坚定与自信。
如今,她已经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旅程,每次回忆起与她在一起的画面,我都会想起主任常说的话:“面对患者要常问自己,患者和家属把生命交给我,我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做了什么?”ICU医护团队就像一座坚实的堡垒,时间就是生命的脉搏,每一个决策,都要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用专业,守护健康;用行动,诠释医者情怀;用双手,为患者撑起一片希望!在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人文医学的光芒温暖着患者的心灵,让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病痛,更传递爱与希望。
医学人文点评
晓萱的故事让我想起周末刚刚过去的值班中,为一位外阴肿瘤的年轻女性换药,我被她巨大的伤口震撼到了。但我知道,她年轻的眼睛在时时刻刻注视着我口罩下的表情,我必须控制住自己。她轻轻询问:大夫,我的伤口是不是好多了?昨天医生告诉我有出血是好事儿,说明组织比较新鲜。其实我知道,在我打开敷料的那一刻,她已经开始在我的表情中寻找答案了,我必须非常镇定告诉她:是啊,伤口确实非常新鲜,这样每天换换药,慢慢就长好啦!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被看见”是如此重要,如果她的痛苦被看见,医生换药的手会更加轻柔;如果她的思虑被看见,医生的决策会更加贴合需要;如果她的恐惧被看见,医生的声音会更加柔和。在“看见”与“被看见”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将会并肩同行,一起战胜病魔,赢得我们共同的胜利。
点评人:靳灵鸽
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治医师
内容来源 | 北京医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