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6mm“生死关”:北京老年医院麻醉科团队为困难气道患者颅骨修补术保驾护航
近日,我院麻醉科权哲峰主任团队与神经外科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成功为一名存在极端困难气道的患者实施颅骨缺失修补术。从术前精准研判潜在风险,到术中精细操作化解危机,再到术后平稳过渡,每一环节都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病例分享
80kg成人的6mm气道困局
一场关乎生死的通气博弈
患者王某,男,35岁,因“脑术后颅骨缺失伴脑膜膨出3个半月”入院,此次住院的核心目标是接受颅骨缺失修补术,以恢复颅骨完整性、降低脑组织损伤风险。回溯患者病史,4个月前他因病情危急,紧急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治疗期间,又因呼吸支持需求,进行了气管切开术。
当前,患者气管瘘口外观愈合良好,无论是清醒状态还是睡眠时,均未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看似一切平稳。然而,胸部CT气道重建检查结果却揭示了隐藏的“致命危机”: 如何权衡气道安全与通气需求,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患者气管最狭窄处直径仅为6mm,理论上仅能容纳外径为6mm的4号气管导管。然而,4号(用于1岁儿童)导管管腔过细,无法满足体重80kg成年患者的通气需求,难以保证术中足够的氧气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存在通气不足的风险。临床上,成人围术期可接受的最小气管导管通常为6号(外径约8mm),但该尺寸明显超过患者气管狭窄处的直径。若强行置入,极易导致瘢痕组织撕裂、黏膜损伤出血,甚至诱发急性气道水肿或完全闭塞,引发“无法插管、无法通气”的危急状况,风险极高。
5.5号导管的"精准破局"
个性化方案破解"插管两难"
考虑到狭窄段为瘢痕组织,具有一定弹性,在充分评估解剖条件与通气需求后,团队一致采取个体化策略,最终选择外径介于两者之间的5.5号气管导管。该方案既尽可能降低气道损伤风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成人术中通气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平衡。
晨间交班的"安全预演"
多套方案筑牢麻醉防线
“患者安全无小事,必须提前把所有风险想在前、防在前!”为全力保障手术安全,晨间交班时段,权哲峰主任在麻醉科手术室第一时间启动疑难病例紧急讨论,团队成员围绕患者气道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展开深度研判,不仅制定了以“清醒气管插管”为核心的基础方案,确保插管过程中患者保持自主呼吸、降低缺氧风险,还针对“插管失败”“通气困难”等极端突发状况,预设了多套备用方案,形成“一主多备、层层兜底”的安全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护士长赵清芝同步高效协调物资准备工作,提前备齐各类特殊插管耗材与急救设备,从方案制定到物资保障,全方位筑牢麻醉前的安全防线。
手术日的分秒守护
从插管到苏醒的"零风险"接力
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迅速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严格完成三方核查流程。考虑到患者对手术操作及气管插管存在紧张焦虑情绪,麻醉科医护人员主动上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手术流程、麻醉方式及配合要点,一点点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在获得患者充分信任与积极配合后,各项操作有序推进。
麻醉环节由权哲峰主任主持,他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实施了充分的口腔、咽部表面麻醉,最大程度降低插管时的刺激反应。随后,精准给予小剂量镇静与镇痛药物,在维持患者轻度镇静、保留自主呼吸的前提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缓慢深入气道,对会厌、声门及声门下狭窄区域进行补充表面麻醉,确保麻醉效果全覆盖。
待麻醉效果达到预期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采用“可视喉镜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双引导技术,小心翼翼地将5.5号加强型气管导管缓慢推进。当导管顺利通过狭窄段气道的瞬间,手术室里紧绷的气氛终于舒缓,在场所有医护人员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下。
连接呼吸机后,监测数据显示气道通气效果良好;随着麻醉深度逐步加深,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始终保持稳定。医护人员默契地推进后续麻醉管理与手术准备工作,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神经外科医生的精细操作下,颅骨缺失修补术全程进展顺利,成功为患者植入颅骨修补材料,恢复了颅骨的解剖结构。手术结束后,麻醉团队精准调控药物剂量,帮助患者平稳苏醒;在确认患者意识清晰、自主呼吸恢复良好、通气功能正常后,顺利拔除气管导管。
此次困难气道颅骨修补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院麻醉科在困难气道处理领域的精湛技术与应急处置能力,更彰显了我院多学科团队“分工协作、无缝衔接”的精神。未来,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多学科协作能力,为疑难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供稿 | 麻醉科、宣传中心
编辑 | 宣传中心
北京老年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0年。目前现有医师7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人,护士17人。中心手术室有6间手术室,另外还有妇科日间手术室1间、胃镜手术室1间和介入手术室1间。
专家介绍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麻醉科
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二十余年,对处理急危重患者经验丰富,在器官移植麻醉、处理困难气道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北京市市科委专家库成员,教育部硕博论文评审专家库成员。